查看原文
其他

牢记“上游”使命 厚植“绿色”基底 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美丽四川新篇章

7月20日清晨,在第一缕阳光照耀下,成都又见雪山。作为全球唯一一座能够遥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随着空气质量的日益改善,成都的“雪山指数”已经常稳定在每年70天左右。

雪山背后,距离成都约500公里车程的若尔盖大草原,盛夏时节,沙化土地治理点上一片郁郁葱葱。在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中,若尔盖县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负增长,迎来历史性拐点。

川西高原,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一期光伏电站6月建成投产,首次将全球“水光互补”规模提升到百万千瓦级。四川向建设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又迈出坚实一步。

“开门见山”成为常态,“治沙拐点”首次出现,“清洁能源”源源不断……过去一年,不断涌现的“绿色”故事,是四川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上游意识,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生动写照,为徐徐绘就的美丽四川新画卷增添了浓重一笔。


胸怀“国之大者”

不断强化上游意识 坚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7月24日,一场骤雨过后,从宜宾城市上空俯瞰,岷江、金沙江奔涌汇聚,长江从这里始称“长江”,滚滚向东。

7月21日拍摄的宜宾市三江口。在宜宾三江口,金沙江、岷江汇流成长江。庄歌尔 摄(C视觉)

2022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视察,来到三江口,眺望三江交汇处。“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殷殷嘱托,字字千钧,充分体现出绿水青山在总书记心中沉甸甸的分量,也赋予四川不断强化上游意识,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的重大责任。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宜宾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首要责任,以构建绿色低碳生产体系为着力重点,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根本目的,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探索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顺长江而下,从宜宾到泸州再到重庆,不断强化的上游意识在奔涌的水浪中丝毫不减。2022年1月,《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同步实施,川渝两省市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有了首次尝试。“决定+条例”实施后,根据相关规定,重庆、四川两地联合启动专项行动,治理突出问题,化解跨界河流治理不同步、解决不及时、侧重不统一等症结。两地还建立横向生态补偿、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等工作机制,实现跨界河流毗邻地区的信息互通、联合监测、数据共享、联防联治。

不只与重庆,近年来,四川联合周边省份协同立法,完善美丽四川建设保障体系的举措层见叠出。

“高原明珠”泸沽湖是川滇两省共有的高原湖泊。为助力泸沽湖保护实现从“两治”到“共治”、从“分治”到“合治”的跃升,今年5月,在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四川省泸沽湖保护条例(草案)》提请审议。这是继赤水河流域保护云贵川三省共同立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川渝协同立法之后对跨区域地方立法工作的继续探索。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四川省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担当”,四川的努力与探索从未停止。


坚持生态优先

保卫蓝天碧水净土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请立即停止露天刷胶!”7月17日,四川省气象环境工作督察执法组在对成都崇州市连创家具有限公司现场检查时,发现该公司正在生产,一台封边机未安装废气收集装置,工人正在露天刷胶。执法人员要求该公司立即停止露天刷胶行为,并对涉嫌环境违法行为开展调查。7月以来,四川一系列夏季大气环境质量攻坚行动,通过源头防治、精准施治,不断提升天空“气质”。

回看过去一年,四川在面对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下,仍咬紧目标不放松,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去年,全省实现PM2.5和重度污染天数“双下降”、PM2.5达标城市和达标县(市、区)“双增加”——全省PM2.5平均浓度3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到7天,PM2.5达标城市总数达到15个。

“从6.2%到100%,一滴水见证沱江‘逆袭’。”今年7月18日,四川沱江登上央视新闻。在一套全流域治理“组合拳”之下,沱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6.2%升至2022年的100%,一跃成为四川省水环境改善幅度最明显的主要河流。

碧水不仅沱江。去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5%、排名跃居全国第2位,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

今年7月1日,四川省首部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针对四川主要土壤环境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农用地、工矿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问题,在“国药”的基础上再添“川方”,为打赢净土保卫战提供四川路径。

去年,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四川模式加快探索,9个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项目入选“国家102项重大工程”,8个“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土更净了,绿意也越来越浓了。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了《四川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作为全国首批7个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之一,四川把全省划分为5个国土绿化实施区,提出7项具体实施任务,计划打造10个示范项目,并推出一系列支持、保障政策。7月24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美丽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四川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增强,全省林木覆盖率达51.84%,森林覆盖率达35.72%,森林蓄积量达到18.95亿立方米。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空间的结构和功能有效优化提升,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正在不断巩固。

7月中旬,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外发布兰科植物科考最新成果,兰科植物大家庭又增新成员——卧龙卷瓣兰。卧龙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团队对该物种进行形态学研究及DNA分子分析,证实其为植物新种,并根据分布区域的唯一性,确定为四川特有种。这是该保护区管理局自2020年启动植物多样性野外监测调查以来,科研人员发现并命名的第6个植物新物种。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偶遇”野生大熊猫,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雪豹频繁穿梭,在眉山洪雅发现多枝霉草,在宜宾江安发现丰都车前……近年来,珍稀动植物在四川频频“露面”,印证了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果,充分体现了美丽四川的生态魅力。

3月3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唐家河片区,两只野生大熊猫在同一棵树上玩耍。胡明中 摄

践行绿色发展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基底 奋力谱写美丽四川新篇章

“我们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培育食用菌,菌包废料又用于生产有机肥。全村日产菌品60吨,出口东南亚地区12吨。”说起村里的绿色发展,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满是自豪。

近年来,战旗村下大力气关闭搬迁一批污染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实施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建成柏条河生态湿地,绘就了“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乡村画卷。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四川经济的“含绿量”正在全面提升。

在“大熊猫老家”雅安,抢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历史机遇,众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大熊猫文旅目的地”;在被黄河滋养的甘孜、阿坝,红原草原、松潘草原、甘孜草原等一大批文旅产品跨山越海;在流经攀西的安宁河流域,四川正着力打造“天府第二粮仓”。过去一年,清洁能源装备、锂电材料、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园正在四川各地加速布局,集聚形成产业生态圈。

今年一季度,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其中晶硅光伏、动力电池产业分别增长57.7%、27.9%。到2025年,全省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38亿千瓦以上,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7月17日至18日,时隔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书记的嘱托,凝聚起描绘美丽中国大美画卷、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崭新篇章的决心和信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必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美丽四川新篇章。


来源:四川日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 播下新闻的种子!“生态环境小记者”走进中国环境报社

🔹 绿色大运会共创低碳未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川生态环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